几人说话的功夫,用于设备调试的辅助台已经被搭建了起来。
“走吧。”
郭林拍了拍廖永才的肩膀:
“准备接收同步测试信号……”
……
暮色降临时,第一组测试信号终于穿透电离层。
指挥帐篷里,廖永才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频谱图,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。
突然,代表另一部6号天线的红色光点在中继卫星覆盖边界处诡异地分裂成三个虚影,屏幕上的同步状态也从“正在连接”变成了“同步失败”。
相隔一百公里的几座移动式雷达站自然不可能通过有线连接,所以只能借助中继卫星共享信号,以少许延迟为代价保证同步水平。
当然,如果千目巡天计划最终能够转正,那么固定部署的战略雷达天线肯定会配套相应的地下光缆设施。
“时延导致的相位失配。”
郭林很快做出判断,然后低头看了一眼自己面前的另一台电脑。
上面是几颗卫星的轨道信息图。
接着转向身后不远处的无线电联络员:
“通知测控中心,请求校准一下青鸾二号03c星的轨道倾角,然后重新尝试一遍……”
对于这个有可能提供高超音速武器来袭预警的宏伟计划,上级确实倾注了相当多的资源,甚至允许郭林为此而指挥卫星的姿态调整。
不过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,青鸾二号一期的几颗卫星已经进入寿命末期,将由正在发射过程中的二期星座接替工作。
当第三次轨道修正后的数据流终于汇入系统时,监控屏上的三条虚影瞬间坍缩成清晰的光斑,这是同步系统完成校准的标志。
帐篷里爆发出压抑的欢呼——
7号天线已经是全系统中的最后一部,因此,这也意味着整个计划的先期调试工作告一段落。
后续只要等到各个天线完成部署,再把运行参数注入进去即可。
以星载原子钟的精度而言,至少在随后的几个月里,都能把同步率维持在标准线以上的水平。
“我到现在都还觉得不太真实。”
廖永才摸出口袋里的金城牌香烟。
但想了想之后,还是没有点燃:
“当年黄羊山,咱们用了几百节车皮的钢筋水泥和电子元件,才浇筑出亚洲最大的相控阵。”
他指了指眼前如星河般延展的雷达阵列:
“现在这几个天线加在一块儿,最多也就能装二十几辆卡车,组合起来却能监视小半个北半球……”
激烈的竞争
一个月后。
法国,普罗旺斯大区。
卡拉达舍核聚变研究中心。
几辆前窗上贴着华夏国旗的商务车鱼贯而入,缓缓停在被白色石膏线划出的接待区之内。
作为领队的彭觉先率先下车,一边感受着从地中海吹来的咸涩水汽,一边眯起眼睛望向远处那座略显陈旧的六层建筑。
深灰色混凝土外墙爬满常春藤,主控楼顶已经有些褪色的金属标牌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银光。
在他身后,另外年龄各异的十几人也跟着陆续下车,等待着下一步的指示。
iter会议的规格很高,所以能被选中参加的大多都是有一定对外交流经验的研究人员,其中相当一部分甚至都跟彭觉先参加过2003年的马拉松式谈判,可以说是身经百战,见得多了。
不过,出于老带新的考虑,团队里还是加入了几名年轻人。
尽管不指望他们发挥什么具体作用,但至少可以开开眼界——
通常情况下,一个博士的研究内容只局限于某个领域中很小的一个方向。
而很多水平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扑在某个具体的课题上,反而会导致宏观视野受到局限,并不利于长期的成长和发展。
“这……就是全世界聚变研究的圣殿?”
黄知涛推了推黑色的全框眼镜,行李箱轱辘在石板路上发出细碎的抱怨:
“怎么感觉规模还不如庐州科学岛的east装置,而且还……有点古朴?”
作为彭觉先的挂名弟子,他也参与过一部分和“东方超环”相关的外围工作,算是有些见识。
这次本来抱着极大的热情,准备看看大名鼎鼎的iter到底能有多气派。
结果……
气派是没感觉出来。
只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感。
“当然不如了。”
旁边的副团长方鉴明有些无奈地回答道:
“出发之前不是才说过,iter目前只是达成了一个初步协议而已,聚变堆本身甚至都还没开始动工……”
说着又指了指那个正在反光的金属牌子:
“这个是法国在80年代就建成的tore supra设施,已经运行二十年了,规模不如东方超环是肯定的。”
耽美小说